最近,有眼尖的网友发现,上综艺节目的男艺人,耳朵处统统被打上了马赛克,于是便引来诸多猜测。其深意,不言自明。
无论是耳环还是耳钉,性质都是耳部的装饰品,而佩戴饰物的前提,都得在耳垂处钻洞,谓之“穿耳”或“贯耳”。那从古至今,佩戴耳饰当真只是女性的专利吗?
事实上,不同的时代,以及在不同的地区,给了穿耳以不同的定义。
“知道”(nz_zhidao)跟你谈谈,戴耳饰是“不正经”女人的专利吗?
在《小姐姐的花店》中小鬼的耳钉被打上了马赛克。(节目视频截图)
低贱身份的标签
先秦时期的中原地区,穿耳是一种刑罚。“贯三人耳”、“箭贯耳”,在《左传》等彼时的多种书里,都能找到佐证这一点的记录。
与之矛盾的是,从夏商时期出土的文物中不难看出,无论是贵族还是奴隶,都会穿耳。值得注意的是,从殷墟出土的陶塑中能发现,穿耳不分男女老幼。这表明穿耳不仅是一种刑罚、一种低贱身份的标签,亦是一种装饰。
不过,时代一直在向前发展,从商到周,穿耳以及佩戴耳饰的习俗,至少在中原地区,其性质和意义里,剔除了装饰,只体现了卑贱。
孔子毕生念念不忘的是恢复周礼,在儒家的伦理著作《孝经》里即言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”。儒家的核心理念是重视人的精神内在,轻视人的外在形体。除了儒家以外,道家提倡道法自然,更不会推崇刻意的外在修饰。
在这种氛围的笼罩和引导之下,穿耳以及耳饰,秦汉之际一度沉寂。汉代刘熙的《释名·释首饰》说道:“穿耳施珠曰珰。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。蛮夷妇女轻浮好走,故以此(琅)珰锤之也。今中国人效之耳。”
貌美和爱情的桥接
主流社会的不提倡和不推崇,并不能代表彼时的人们对耳饰不向往之。
曹植在其名篇《洛神赋》里就说“披罗衣之璀璨兮,珥瑶碧之华琚”。在当时另一篇诗作《孔雀东南飞》里也有“腰若流纨素,耳著明月珰”描述女子佩戴耳饰的样子。
可惜,《洛神赋》是曹植在被变相发配流放时所作,而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,在封建时代也被打压。貌美和爱情,以及串联起这两者的外在装饰,那是都算是异端了。与曹植差不多同时代的诸葛恪就说了,“穿耳贯珠,盖古尚也”。
虽说是被边缘化了,却能看出,耳饰从夏商早起的不分男女,到秦汉之时,似乎已变成女性的专利了。
(视觉中国/图)
被男人强加给女人的专利
一直到宋代,社会对耳饰的“禁令”才出现了松动。
相比于前朝,宋代的商业更加繁华,带动了社会的享乐和奢靡风气,这一点可从《东京梦华录》中看出端倪。勾栏瓦舍很多,竞争激烈,风尘女子会在声色和形体的修饰方面下功夫——一种从风月场所里兴起的修饰,很快在圈子里流行。
“翡翠明珠载画船,黄金腰带耳环穿”,元代诗人马祖常是色目人,对于耳饰更加习以为常。从宋到元,异族入主中原,带来了新的生活习俗的同时,也让各民族之间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。耳饰,这种曾被中原上层定义为不正经女人才佩戴的修饰物品,突破了层层藩篱,从上到下,从南至北,彻底流行开来了。
及至到明清时期,佩戴耳饰,成为了一种理所应当的外貌修饰。无论是剧本还是盛行的小说,有关耳饰的描写都增多了。
从不提倡到理所应当,中国古代耳饰的佩戴跟其他部族还有一项最显著的区别——它只挂在女人的耳朵上。
看元代的各个皇帝画像,还能看到他们佩戴着耳饰的样子,不过在深受儒家影响的汉族男人看来,外在的修饰要的是顺乎自然,而非如女性是为了满足男人的声色需求。
何况在道家和墨家看来,外在的华丽修饰,对内在是一种损伤。在庄子眼里,一个人哪怕穿得像叫花子,他的心也可以遨游千万里。这种观念的塑造影响之下,使得古代的男性不会在修饰上大动干戈,更不会向他们眼中的“蛮夷”看齐。
然而针对女性,又是另外一套衡量标准。儒家的“礼”从言行到修饰,对女性有严格要求,可这套逻辑并不适用于风月场所的女人。当社会上有一部分女人的言行和修饰,脱离了社会的约束,那么她们的那套运行逻辑,势必也会影响到其他女人。
如此一来,在声色需求之下,男性主导的社会,并不会针对这部分女人主动纠偏,相反,在女性成为男性附庸的情况下,很大一部分男性需要这些离经叛道的女性。
男人不能戴耳饰吗?
如今,除了男女平等在不断被提倡之外,地球变成了地球村,也让各种习俗加快了融合以及催生出新形式的步伐。男人佩戴耳饰,渐渐地从西方社会传入国内。至于说电视上不允许男性佩戴耳饰上镜的传言,某种程度上,体现的还是过去“男女有别”的思维。
这也说明,耳饰在经过明清时期几百年的流行发展,已深深镌刻上性别的烙印了。所以,不管男性以何种方式佩戴耳饰出现在公众场合,只要抱有耳饰是女性专用的思维,怎们看都会觉得不顺眼。事实上,又有谁规定耳饰只是女性的专属物品了呢?
从不提倡到流行,再到被限定为女性专属,这是一种千百年来的一元化的思维逻辑。很多习俗的形成和保有,都遵循了这样的思维方式。本质上,因农耕时代的地域局限,使得人们养成了这样的思维方式。而当今社会之所以多元,恰恰在于人们走出了各自的地域局限,通过彼此交流互通使得眼界拓宽了。
因此,耳饰怎么佩戴?谁能佩戴?存异而非求同,不简单的一刀切,不该是现今社会里需要秉持的思维吗?